北京安贞医院

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> 就医指南 > 正文

健康知识

疫情期间,为什么安全接触距离是1米?

浏览次数:

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,有细心的朋友发现权威疾控机构的专家不断强调,不扎堆,必须见面要保持至少1米的安全距离。那么,为什么要强调安全接触距离至少是1米呢?

很多呼吸道传染病(如流感、结核病)都会经过空气进行传播。空气传播主要分为三种形式,飞沫传播、飞沫核传播和尘埃传播。由于尘埃传播主要涉及肺结核、炭疽等会形成芽孢(一种细菌的休眠体)的病原体,在新冠肺炎的传播中不会涉及,因此我们重点来了解飞沫传播和飞沫核传播。

飞沫传播是指患者通过说话、咳嗽、喷嚏等方式将含有病毒的飞沫喷出,被易感者吸入,从而引起感染的情况。这些飞沫的一般直径多在100~200μm,由于重力的作用很容易落到地面,喷射范围一般不超过1米。同时,飞沫也可以落到物体的表面,经过手的接触而传播给易感者,构成间接的接触传播。

那是不是病人喷出的飞沫就肯定能让对方得病呢?其实,这和飞沫喷出的方式、能喷射的距离远近和病毒含量有关。此外,每个人说话、咳嗽和喷嚏时喷出的飞沫大小并不相同,大的飞沫含有的病毒虽然比小飞沫含有的病毒量大,但喷出的距离却有限,一般不会超过1米。因此,1米安全接触距离的说法是科学的。

那么有人会问,大的飞沫是掉下来了,那小的飞沫怎么样了呢?这就要谈到另外一种空气传播方式,飞沫核传播。飞沫核指的是较小的飞沫(小于100μm)悬浮在空气中,经过脱水蒸发而形成含有病毒的直径小于5μm的小颗粒。由于它的直径比飞沫更小更轻,因此更易于悬浮在空气中,随空气流动可以扩散到数米甚至数十米之外,形成生物气溶胶。

那是不是说明,空气中到处都是病毒,正常呼吸都会感染呢?事实上,与新型冠状病毒同家族的SARSMERS冠状病毒虽然存在过疑似飞沫核传播的迹象,但由于大多数传播都发生在2米以内,很难区分是飞沫传播还是飞沫核传播。因此,国家卫建委公布的最新第五版诊疗方案中提出,新冠肺炎的气溶胶传播途径尚待明确。

同时,吸入的病毒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才会让人发病。随着空气流动,生物气溶胶会向四面八方扩散,病毒浓度将随着传播距离快速降低至安全范围。同时,任何病原微生物都不能永久的存活在空气中,所以一般公众不需要担心呼吸空气就会感染。

然而,对于医务人员来说,对病人进行医疗处置的操作过程中,由于与病人存在近距离的接触,尤其是对于危重病人进行气管插管操作时,会有大量含病毒的气溶胶颗粒从呼吸道喷出,极大增加医务人员的感人风险。因此,气溶胶传播的防护对于医务人员更加重要。

 

怎么做到科学防护?

相信通过以上知识,大家就能理解为什么要强调至少1米安全距离。因此,防控新冠肺炎一定要注意戴好口罩,保持安全距离,注意呼吸礼仪。


上一篇: 做好防护,安心上班

下一篇: 出租车驾驶员防护知识

相关文章